查看原文
其他

【1549】祝卓宏:“TO BE A HERO” ,提升心理资本

2017-08-05 祝卓宏 CPPA幸福中国
责编导语

积极心理学是研究幸福、意义、成就、爱、公平、正义等美好的心理品质、积极的情感和增进幸福的组织行为的一门科学。


自从我从2004年到中科院心理所读博士学位的时候,就在心理健康领域的文献中检索到积极心理学家Luthans提出的“心理资本” (Psychological Capital),也简称为PCA(Psychological Capital Appreciation)。这一概念。这一概念是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是超越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一种核心心理要素,是促进个人成长和绩效提升的心理资源。它借用一个商业名词寓意人的心理状况。如同人的物质资本存在盈利和亏损的问题,人的心理资本同样存在盈亏,即正面情绪是收入,负面情绪是支出,如果正面情绪多于负面情绪便是盈利,反之则是亏损。人的所谓幸福,实际上就是其心理资本能否足够支撑他产生幸福的主观感受。2010年4月1日,在中国EAP与职业心理健康论坛上第一次见到Luthans,系统了解了他的HERO心理资本模型。这也算是我与积极心理学的真正相遇,这也促使我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关注积极心理学和心理资本这一领域。

2013年6月28日至30日,我参加了在洛杉矶举办的第三届世界积极心理学大会。来自全球50多个国家的1500余名积极心理学家齐聚一堂,讨论人类的积极心理、积极品格和积极的组织行为。与会的积极心理学家还对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中国梦”进行了探讨、诠释。积极心理学是研究幸福、意义、成就、爱、公平、正义等美好的心理品质、积极的情感和增进幸福的组织行为的一门科学。自从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教授于1998年创立,短短十多年的时间,这门科学已经取得了巨大进展,研究出许多揭示人类本质的成果,也在社会许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第三届世界积极心理学大会以“愿景和理想”为主题,讨论了人类对未来的积极展望与积极心理学的未来发展。记得塞利格曼教授在发言中指出“人类不仅是被过去所驱使,更为未来所召唤”、“人类不仅有知识和记忆,更重要的是有憧憬与理想”。这与中国政府提出的“中国梦”非常契合,我在会场听得很激动,因为这是契合中国时代脉搏的声音,必然会对中国梦的实现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也是心理科学对人类福祉应有的贡献。

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罗伊·鲍迈斯特教授曾经在洛杉矶大会指出“幸福与意义紧密相连”。他的研究表明“关注当下的体验让我们更快乐,但关注未来的愿景让我们感觉人生更有意义”。这与我后来一直研究的接纳承诺疗法(ACT)的模型非常一致,关注当下的正念让我们平静快乐,减少负性情感,而关注未来价值、愿景让我们更加有动力,更能感受到做人的意义。

2011年我们受北京市东城区教委委托,基于积极心理学开发了一套《开发心理资本,打造卓越班级》为主题的心理健康系列课程。2012年9月,正式启动了东城区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首期培训班,每期培训时长为一学年,学员每周参加半天集中培训,全区所有班主任在5年内完成该培训。我们的课程主要围绕HERO心理资本模型进行打造设计的,我们在培训过程中感受到积极心理学可以很好地提升班主任心理资本,改进班级氛围,提高师生活力和幸福指数。也正是这一培训项目,让我深深感受到心理学应用的价值,不再是治病、矫正,还可以提升、倍增心理资源。由于这次会议与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年会时间冲突,无法亲自参会,我想借此机会向各位专家介绍一下我们的“TO BE A HERO”模型,也算抛砖引玉,请大家提出建议和意见。

我们觉得在中国文化语境下,Luthans的心理资本还不够完整,因为HERO主要是从个体主义文化语境下提出来的心理资本模型,而中国是集体主义文化为背景的国家,中国人非常重视人际关系。西方语境下提出的大五人格理论在中国就不完全适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张建新研究员提出了大六人格理论就增加了人际关系维度。张建新老师是我的博士导师,他和他的博士导师张妙清教授提出的这一人格理论模型是基于中国人群样本对大五人格做出的修正与完善。因此,我们认为Luthans教授的HERO心理资本模型在中国人群中使用也需要有所修正,需要增加人际领域的心理资本。

我们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人际关系遵循的五种规则即五常(仁义礼智信)这一概念,加上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心理咨询关系方面提出的基本态度(觉察、共情、接纳、积极关注、尊重、热情等)凝练成五个人际心理资本的维度TOBEA,结合HERO四个维度,形成了心理资本的九个关键要素“TO BE A HERO”:T:  感恩(Thanksgiving),O:  觉察 (Open the third eye),B:  信念(Belief),E:  共情 (Empathy ),A:  接纳 (Acceptance),H:  希望 (Hope),E:  效能 (Efficiency),R:  韧性 (Resilience),O:  乐观 (Optimism),将其用英文头字母缩写为“TO BE A HERO”理论体系,意为“成为英雄”所需要的心理资本。

我们的课程宗旨就是指导教师如何从这积极心理学九个关键要素入手,帮助学生开发出心理资本,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使他们成为具有核心心理素质的未来人才。“TO BE A HERO”九个关键要素的具体含义如下:

(1)感恩(Thanksgiving):指乐于把感激呈现出来回馈他人,这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能力。感恩是积极向上的思考和谦卑的态度,它是自发性的行为。当一个人懂得感恩时,便会将感恩化做一种充满爱意的行动,实践于生活中。感恩也是一种强化他人帮助自己的强化物,懂得感恩的人会获得更多的帮助,人际关系就会更好。因此,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心理要素是感恩。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感恩教育,自古以来就有“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知恩图报,善莫大焉。”、“知遇之恩当永生不忘。” 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是感恩节 (Thanksgiving Day) ,因此用Thanksgiving表达感恩是一个动名词,需要行动表达。如果缺少对亲人、对他人的感恩能力,甚至只会理直气壮地索取他人的帮助,一旦不能得到满足,就会产生消极情绪,乃至发生严重的消极行为(如自杀、犯罪)。心理学研究表明,感恩行为的发生必须具备“去自我中心-即能够区分自我与外界,能够表征他人的心理世界,获得采择他人观点能力”和“积极情感表向-即能够用语言和非言语向他人表达自己的积极情感”的心理能力,我们的课程从去自我中心化和积极情感表达两个实操层面帮助教师培养学生的感恩能力。

 (2)觉察(Open the third eye):指个人有意识地觉察、了解、反省自己在情绪、行为、想法、人际关系及个人特质等方面的状况、变化。觉察是促进个体健康成长的重要能力也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前提,这也是正念(mindfulness)的基本内涵觉知(Awareness),在人际交往中打开第三只眼,向内觉察。人际交往中往往存在很多偏见、刻板印象、贴标签等现象,严重影响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对于学生来讲,对自己的认识评价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如果有较大偏差,当他人评价较低时,他们便容易出现认同或排斥这种不一致,认同意味着给自己贴上标签,容易引起自卑、社会退缩行为,如果是排斥,容易把这种不一致解释为他人敌对、恶意的行为,因而难以接受他人的批评意见。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对自己的认识都存在心理盲区,所以不能全面客观看待自己。同时,我们习惯接纳自我认可或被他人认可的心理舒适体验而回避不被他人认可的心理不舒适体验,这就严重阻碍了个人的心理成长。因此,要想自我成长就必须不断增加自我觉察力,成为反思成长型的人,做到“吾日三省吾身”,这就要求我们能够经常自我觉察,在人际交往中发现自己的心理盲区,并打破心理舒适区。我们的觉察训练主要帮助教师学会带领学生进行深入地自我觉察,从心理盲区和心理舒适区两个层面进行训练。

(3)信念(Belief):是个体心理活动最重要的动力来源,而且是稳定的、内隐的价值体系,直接影响行为的发生。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实用主义的奠基人皮尔士(Peirce)提出了信念的三重特性:“第一,它是我们所意识到的某种东西;第二,它平息了怀疑的焦虑;第三,它包含着在我们的本性中建立起一种行动的规则,或简言之,建立起一种习惯。” 他强调信念以事实为根据的经验论基础,信念是相对怀疑而言的状态,它给人的心理上带来恬静的满足,信念是一种习惯的建立,获得信念是为了有益于人的行为。按照认知行为治疗(CBT)的观点认为不合理信念是许多问题行为的认知基础和行为问题的促动根源。特别是在人际关系层面,人际之间的信任和诚信建立在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持有的稳定的积极信念基础之上,也建立在不断探索、验证的基础之上。“科学精神要求随时抛弃与经验发生冲突的信念,不应该有过分的自信。今天你相信的东西,明天你可以完全不相信它” 。曾经的心理创伤往往让人们形成不合理的信念或不利于人际交往的防御性人际信念,会影响人际之间的诚信关系。我们的课程主要帮助学生从不合理信念及合理信念两个层面进行信念维度的训练。

(4)共情(Empathy ):指的是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共情能力意味着超越自身的自恋而去理解别人自恋的能力。共情是人际交往中利他行为(个人出于自愿而不计较外部利益帮助他人的行为)发生的重要心理机制,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对他人的准确恰当的共情能够会让他人感到自己被理解、悦纳,从而会感到愉快、满足,这对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会有积极的影响。现在中国的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往往是家庭中的核心,“小太阳”,具有较强的自我为中心取向,很多独生子女的学生不主动去帮助他人,其原因并不完全是缺少助人的意愿,而是缺少对帮助情境的认知,说明学生共情能力不足。我们的共情训练包括换框思维训练和利他训练,帮助教师掌握培养学生共情能力的技能。

(5)接纳(Acceptance):是指对自己、对他人、对现状、对环境的接纳而不回避或控制,承认它们存在的事实,不否定、不抱怨、不回避、不控制、不无条件地想要去改变。无条件的自我接纳(unconditional self acceptance,USA)是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创始人艾利斯提出的重要概念,也是基于人本主义的哲学提出的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心理学研究表明:接纳是自信、包容、尊重的心理机制,是非常重要的能力和素质。对自己的接纳不够导致学生自信不足问题,严重的可导致精神抑郁和自杀行为。对他人的接纳不够导致学生人际交往困难,难以得到友谊和他人支持,所以帮助学生真正接纳自己和他人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接纳必须持有的态度是非评判和关注积极面。我们的训练将帮助教师克服自动化的评判倾向,用非评判的态度关注学生的全面表现,用积极成长解决问题行为。

(6) 希望(Hope):指的是面对目标时的意志和途径,对目标锲而不舍,为取得成功在必要时能调整实现目标的途径。Mower(1960)的行为主义的观点认为希望是一种起着次级强化物作用的情感。Snyder (1991)对希望的定义是“希望是由个体后天学习而成的一种个人思维和行为倾向,它是一种认知特征同时还是一种动力状态”。希望可以训练,是一种强化物。大量研究表明希望是身心健康的重要预测因素。拥有希望的学生能够表象积极的未来场景,并能够通过自我谈话进行自我激励。

(7)自我效能感(Effici 48 32090 48 15535 0 0 3921 0 0:00:08 0:00:03 0:00:05 3920ency):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班杜拉(1977)对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他认为认为除了结果期望外,还有一种效能期望。结果期望指的是人对自己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如果人预测到某一特定行为将会导致特定的结果,那么这一行为就可能被激活和被选择。自我效能感强的人面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时,有信心并能付出必要的努力来获得成功。是学生挑战困难时必备的心理素质。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相信自己能够通过努力解决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困难,对自己充分信任,并且能够体验到过去的成功经验,为未来的成功做最充分的准备,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

(8) 韧性(Resilience):是个体从消极经历中恢复过来,并且灵活地适应外界多变环境的能力,这意味着个体能在重大创伤或应激之后恢复最初状态,在压力的威胁下能够顽强持久、坚韧不拔,更强调个体在挫折后的成长和新生。韧性高的学生身处逆境和被问题困扰时,能够持之以恒,迅速复原并超越,以取得成功。拥有韧性的学生能够采取积极应对方式面对困境,这也是人们常说的逆商(Adversity Quotient,简称AQ)。我们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气质与性格特点,结合韧性训练的内容和目标,帮助学生选择新的视角与培养“欣赏视角”看待挫折与困难,使学生跳出来觉察“情境”,完成有关韧性积极品质的建构、升华和积淀。

(9) 乐观主义(Optimism):是一种积极的归因方式,乐观主义者把积极事件归因为内在的、稳定的、一般性的原因,而把那些消极事件归因为外在的、不稳定的和特殊的原因 (Seligman,1998)。习得性乐观(Learned Optimism)是塞利格曼最早开展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主题,他从习得性无助转变成习得性乐观,他的研究表明,乐观是可以习得和训练的。Luthans(2002)认为乐观反映了心理资本中关于积极的看待结果和归因事件的一面,这包括积极的情绪、动机和对未来的预见。乐观的学生有着积极的归因风格,能够积极面对挫折,并有能力进行积极思维。乐观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保护机制,是学生远离自卑、忧虑、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和精神障碍的重要特质,乐观是一种可以通过训练习得的认知能力。

 我们在2011年至2013年打造的“TO BE A HERO”积极心理学心理资本提升课程在北京市东城区班主任、心理老师、德育老师的培训过程中获得了积极的反馈,这也强化了我对积极心理学培训的信念。虽然积极心理学在临床咨询中尚未发展出比较系统的理论模式,但是,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念已经在后现代心理咨询流派、认知行为第三浪潮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特别是在焦点解决简短疗法(SFBT)、叙事疗法、合作对话、接纳承诺疗法(ACT)、辩证行为疗法(DBT)等临床实践中,越来越多的咨询师更加重视指向未来的价值、意义、梦想、奇迹,重视增强来访者自我效能感的一小步,重视激发积极情感的接触当下与行为激活。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经磨难却坚韧不拔、历经创伤却保持乐观、面临挑战却自信满满、面对逆境却拥有希望的民族,也是一个崇尚感恩利他、自省觉察、诚实守信、仁义博爱、开放接纳的民族。中华传统文明中充满了积极心理学的要素,积极心理学来到中国需要扎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融汇中华文明的智慧,吸取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升民众的心理资本,增进民众的福祉,为中国波澜壮阔的民族复兴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简介:祝卓宏博士,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国家公务员心理健康应用研究中心主任,中央国家机关职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主任,国际语境行为科学协会中国分会主席,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内观疗法研究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咨询师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注册督导师,中国心理学会危机干预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认知行为治疗专委会委员,国际EAP中国分会理事。研究方向:公务员心理健康,抑郁症,孤独症,心理灵活性及接纳承诺疗法,互联网+心理健康。发表核心期刊学术论文50多篇,译著6部,专著10余部,负责973课题子课题及自然基金课题3项,北京科技进步三等奖,政府建议5项,其中之一获国家领导人批示。曾经在外交部、人社部、民政部等几十个部委及信访总局、民航总局、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市委党校、广西区委党校、中国法官培训学院、纪检检察学院等国家省部级机关事业单位、广东省公安厅、深圳市公安局、济南市公安局、杭州市公安局、河南省公安厅等公安系统,人民银行、进出口银行、民生银行等金融系统培训。


CPPA新闻中心

终审: 魏凤英

责编: 温书臣

CPPA新闻中心总顾问: 彭凯平

主编: 王薇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